C类粉煤灰的安定性风险可通过以下措施解决:
严格检测游离氧化钙含量:
C类粉煤灰因氧化钙(CaO)含量高(≥10%),易导致体积安定性不良。使用前需通过沸煮安定性试验(按GB/T1346-2011标准操作),检测雷氏夹指针间距变化值(C-A)。若平均值≤5.0mm,则安定性合格;若超标,需复检或退货处理。
控制掺量与配合比:
掺量通常不超过30%,以降低游离氧化钙的负面影响。
优化混凝土配合比,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水泥、粉煤灰、骨料比例,平衡早期强度与长期稳定性。
加强生产过程管理:
除尘设施维护:定期检查粉煤灰储库的除尘设备,防止因压力过大导致冒顶爆仓,避免粉煤灰逸散污染环境。
连续式料位检测:安装料位检测装置、安全阀及报警系统,当库内压力达到极限值时自动切断进料通道,防止事故发生。
设备维护与巡检:对搅拌机、输送设备等定期保养,确保运行稳定,减少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定性问题。
优化储存与运输条件:
储存场所采用全封闭构筑物(如钢板库),防止雨水冲刷和粉尘污染。
地面采取水泥硬化或加强型复合钢格板,渗透系数≤1.0×10⁻⁷cm/s,防止地下水污染。
设置导流渠和沉淀池,回收利用地面冲洗废水,节约水资源。
选择优质粉煤灰来源:
优先选用颜色均匀、灰白色或浅灰色的粉煤灰,避免使用黄色(游离氧化钙偏高)、黑色(烧失量高)或红色(含硫化合物)的粉煤灰。
核对厂家证明材料、车辆GPS轨迹及装料口封签,确保来源可靠。
加强质量检测与监控:
逐车检验:对每车粉煤灰进行细度、需水量比、烧失量等关键指标检测,快速筛选不合格产品。
显微镜检查:观察玻璃体数量及颗粒形状,拒绝接收无玻璃体或颗粒形态不规则的粉煤灰。
铵盐排查:通过碱性环境试验(如加入NaOH溶液),检测粉煤灰中是否含铵盐,避免因反应释放气体导致混凝土开裂。
应用技术规程与标准:
遵循《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》(GB/T1596-2017)等标准,确保粉煤灰质量符合要求。
参考地方应用技术规程(如上海市1998年发布的高钙粉煤灰规程),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安全利用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