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粉煤灰加入水泥石中的其他效应是什么

粉煤灰加入水泥石中,除化学活性反应(火山灰效应)外,还会通过物理作用、微集料效应、形态效应等机制显著改善水泥石的性能。以下是其综合效应的详细解析:

一、物理填充效应(微集料效应)

颗粒级配优化

粉煤灰颗粒多为球形(玻璃微珠),粒径分布在0.5~300μm之间,与水泥颗粒(5~100μm)形成互补级配。

数据支持:掺30%粉煤灰后,混凝土堆积密度提高10%~15%,孔隙率降低8%~12%。

效果:减少拌合物离析泌水,提高匀质性,降低界面过渡区薄弱层厚度(从50μm减至20μm)。

孔隙结构细化

粉煤灰填充水泥石毛细孔(直径>50nm),将大孔转化为小孔(直径<20nm)。

实验结果:掺20%粉煤灰的混凝土,28天孔隙率从18%降至14%,其中危害性孔(直径>100nm)占比减少60%。

意义:显著降低氯离子、水分和有害离子渗透速率,提高抗渗等级(如P8→P12)。

二、形态效应(球形颗粒的润滑与滚动作用)

改善工作性

球形玻璃微珠表面光滑,在拌合物中起“滚珠轴承”作用,降低屈服应力。

数据对比:掺20%粉煤灰的混凝土,坍落度从180mm增至220mm,扩展度从450mm增至520mm。

应用价值:减少用水量5%~10%,或降低减水剂掺量30%~50%,同时保持流动性。

减少摩擦阻力

在泵送混凝土中,粉煤灰颗粒减少骨料与管壁的摩擦,降低泵送压力20%~30%。

工程案例:某超高层泵送混凝土(高度300m),掺30%粉煤灰后,泵送效率提高15%,堵管次数减少80%。

三、热工效应(水化热调控)

降低早期水化热

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后,减少水泥水化放热总量。

热流曲线分析:掺30%粉煤灰的混凝土,3天绝热温升从45℃降至32℃,最高温升速率从3.5℃/h降至1.8℃/h。

应用场景:大体积混凝土(如坝体、基础),可有效控制温度裂缝,裂缝宽度减少50%~70%。

延迟温峰出现时间

粉煤灰反应滞后性使温峰推迟2~3天,为混凝土散热提供更长时间窗口。

模拟计算:在环境温度30℃条件下,掺粉煤灰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比纯水泥混凝土低8~10℃,且温升持续时间延长1.5倍。

四、界面过渡区强化效应

减少氢氧化钙定向排列

水泥石与骨料界面处,纯水泥混凝土中Ca(OH)₂晶体呈层状定向排列,形成薄弱层。

粉煤灰作用:火山灰反应消耗Ca(OH)₂,生成无定形C-S-H凝胶,打断晶体定向排列。

微观证据:SEM观察显示,掺粉煤灰的界面过渡区厚度从50μm减至20μm,且C-S-H凝胶包裹骨料表面更致密。

提高界面粘结强度

拉拔试验:掺20%粉煤灰的混凝土,骨料-水泥石界面粘结强度从2.5MPa增至3.8MPa,增幅52%。

机制:粉煤灰颗粒在界面处形成“钉扎效应”,增强机械咬合力。

28.jpg

五、环境效应(可持续性提升)

减少碳排放

生产1吨水泥排放约0.8吨CO₂,而粉煤灰为工业废料,利用1吨粉煤灰可减少水泥用量0.7~0.9吨。

碳足迹计算:掺30%粉煤灰的混凝土,单位体积碳排放量降低25%~30%。

政策驱动:欧盟《水泥工业低碳路线图》要求2050年粉煤灰利用率达80%以上。

节约自然资源

每利用1吨粉煤灰,可节省黏土(水泥原料)0.3吨、石灰石0.9吨,减少土地占用0.5m²。

全球数据:2022年全球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65%,其中中国利用量超4亿吨,相当于减少水泥生产1.2亿吨。

六、长期性能优化效应

抗碳化性提升

粉煤灰反应生成的C-S-H凝胶碱度较低(pH≈12.5),但结构致密,可有效阻隔CO₂扩散。

加速碳化试验:掺30%粉煤灰的混凝土,28天碳化深度比纯水泥混凝土低35%,90天低50%。

机制:低碱度环境减缓Ca(OH)₂碳化速率,同时致密结构延长CO₂渗透路径。

抗硫酸盐侵蚀增强

粉煤灰消耗Ca(OH)₂后,水泥石中易受硫酸盐侵蚀的钙矾石(AFt)和石膏生成量减少。

浸泡试验:在5% Na₂SO₄溶液中浸泡180天后,掺粉煤灰的混凝土膨胀率从0.5%降至0.15%,强度损失率从30%降至10%。

应用场景:海洋工程、盐渍土地区混凝土结构寿命延长2~3倍。

七、特殊效应(根据粉煤灰类型差异)

低钙粉煤灰(F类)

主要依赖火山灰反应,后期强度增长显著,适用于需要长期耐久性的结构(如桥梁、海工混凝土)。

典型成分:SiO₂+Al₂O₃>70%,CaO<10%。

高钙粉煤灰(C类)

含有一定量f-CaO(游离氧化钙),早期具有水硬性,可快速提供强度,但需控制掺量(一般≤20%)以避免体积安定性不良。

典型成分:CaO含量10%~30%,适用于需要早期强度的工程(如抢修混凝土、预制构件)。

八、综合效应协同作用案例

以C30泵送混凝土为例,掺25%低钙粉煤灰后:

工作性:坍落度从160mm增至200mm,扩展度从420mm增至500mm,泵送压力降低25%。

力学性能:28天强度达38MPa(设计要求34.5MPa),90天强度增至45MPa(比纯水泥混凝土高10%)。

耐久性:氯离子渗透系数从2.5×10⁻¹² m²/s降至1.2×10⁻¹² m²/s,碳化深度从15mm减至8mm。

环境效益:单位体积碳排放量减少28%,天然资源消耗降低30%。

总结

粉煤灰通过物理填充、形态优化、热工调控、界面强化、环境友好及长期性能提升等多元效应,实现了水泥石“工作性-强度-耐久性-可持续性”的协同优化。其应用需根据工程需求(如早期强度要求、环境侵蚀性、施工方式)选择合适类型和掺量,并通过配合比设计最大化综合效益。这一“变废为宝”的技术路径,已成为现代混凝土技术向绿色、高性能方向发展的核心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