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粉煤灰让砂浆变硬怎么办

粉煤灰若使用不当(如品质不佳、掺量过高或与其他材料相容性差),可能导致砂浆变硬,表现为流动性下降、凝结过快或强度异常增长,影响施工性能和工程质量。以下是针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,涵盖原因分析、调整方法及预防措施:

一、粉煤灰导致砂浆变硬的核心原因

需水量比超标

粉煤灰颗粒粗、烧失量高(含未燃碳多)时,需水量比可能超过标准(如II级粉煤灰需水量比>105%),导致砂浆需水量增加。若未调整用水量,砂浆会因缺水而变硬。

化学成分异常

高钙粉煤灰:游离氧化钙(f-CaO)或硫酸钙(CaSO₄)含量高,会加速水泥水化,缩短凝结时间。

高碱粉煤灰:碱含量(Na₂O+K₂O)过高可能引发碱-骨料反应,同时促进早期水化,导致砂浆快速硬化。

细度与颗粒形貌问题

粉煤灰过细(比表面积大)会增强需水性,且球形颗粒减少时,滚珠效应减弱,砂浆流动性变差。

掺量不合理

粉煤灰掺量过高(如>30%)时,其微集料效应和火山灰反应可能过度消耗水分,导致砂浆工作性恶化。

外加剂相容性差

粉煤灰与减水剂、缓凝剂等外加剂不兼容时,可能引发絮凝或过早水化,加速砂浆硬化。

25-(1).jpg

二、砂浆变硬的调整方法

1. 调整用水量与外加剂

增加用水量:

若砂浆流动性不足,可适当增加用水量,但需控制水灰比(一般≤0.55),避免强度下降。

示例:原用水量200kg/m³,若流动性差,可增加至210kg/m³,同时监测强度变化。

使用高效减水剂:

掺入聚羧酸系减水剂(掺量0.1%~0.3%),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流动性。

注意:需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掺量,避免过量导致离析或泌水。

添加缓凝剂:

糖类缓凝剂(如葡萄糖酸钠,掺量0.01%~0.05%)可延长凝结时间1~3小时。

木质素磺酸盐(掺量0.1%~0.3%)兼具减水和缓凝作用,适用于高温施工。

2. 优化粉煤灰品质

更换粉煤灰来源:

选用需水量比低(I级≤95%、II级≤105%)、烧失量小(I级≤5%、II级≤8%)的粉煤灰。

检测指标:需水量比、烧失量、细度(45μm筛余≤12%)、游离氧化钙含量。

预处理粉煤灰:

陈化处理:对高钙粉煤灰存放3个月以上,降低游离氧化钙活性。

除碳处理:通过浮选或风选去除含碳量高的颗粒,减少需水量。

3. 调整粉煤灰掺量与掺入方式

降低掺量:

将粉煤灰掺量从30%降至20%或15%,减少其对水化和流动性的影响。

分阶段掺入:

采用“后掺法”或“分批掺入法”,避免粉煤灰与水泥直接接触引发早期水化。

示例:先搅拌水泥和砂,再加入粉煤灰和水,延长搅拌时间至5分钟。

4. 调整砂浆配合比

增加细骨料用量:

适当提高砂率(从40%增至45%),改善颗粒级配,减少粉煤灰对流动性的负面影响。

使用保水增稠剂:

掺入纤维素醚(掺量0.02%~0.05%)或淀粉醚,提高砂浆保水性,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导致硬化。

添加矿物掺合料复配:

复配部分矿渣粉(掺量10%~20%),利用其潜在水化活性改善砂浆和易性。

三、预防砂浆变硬的措施

严格检测粉煤灰质量

每批进料前检测需水量比、烧失量、细度等指标,确保符合GB/T 1596-2017标准。

进行小试配试验,验证粉煤灰对砂浆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。

优化外加剂选择

选择与粉煤灰相容性好的外加剂,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掺量。

避免使用含氯盐或硫酸盐的外加剂,防止与粉煤灰中的活性成分发生不良反应。

控制施工环境

高温施工:采取遮阳、**降温措施,减少水分蒸发;掺加缓凝剂延长凝结时间。

低温施工(<5℃):添加早强剂或防冻剂,避免粉煤灰水化缓慢导致强度不足。

加强施工管理

砂浆搅拌时间控制在3~5分钟,确保粉煤灰均匀分散。

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避免暴晒或雨淋,防止性能劣化。

施工前对砂浆进行流动性测试(如跳桌法),确保符合要求。

四、案例分析

问题:某工地使用II级粉煤灰(需水量比110%)配制M10砂浆,掺量25%,施工时发现砂浆流动性差,1小时后即失去塑性。
原因分析:

粉煤灰需水量比超标(标准≤105%),导致砂浆需水量不足。

未掺加缓凝剂,高温下水泥与粉煤灰水化加速,凝结时间缩短。

解决方案:

更换粉煤灰:选用需水量比≤105%的II级粉煤灰,烧失量≤8%。

调整掺量:将粉煤灰掺量降至20%,并复配10%矿渣粉改善性能。

添加外加剂:掺入0.03%葡萄糖酸钠缓凝剂和0.2%聚羧酸减水剂。

优化配合比:增加用水量5kg/m³,砂率提高至45%,掺入0.03%纤维素醚保水。

效果:砂浆流动性显著改善(扩展度≥180mm),凝结时间延长至3小时,28天强度达12.8MPa,满足设计要求。

总结

粉煤灰导致砂浆变硬的关键在于其需水量比、化学成分或掺量控制不当。通过调整用水量与外加剂、优化粉煤灰品质、控制掺量与掺入方式、调整配合比等措施,可有效改善砂浆工作性。预防核心在于严格检测材料质量、优化配合比设计、加强施工管理,确保砂浆性能稳定可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