减少粉煤灰中的硫含量需从煤炭清洁利用、燃烧过程优化、烟气脱硫协同控制、粉煤灰后处理四个环节入手,结合物理、化学和工艺改进技术,形成全流程管控体系。以下是具体策略及实施要点:
一、煤炭清洁利用:源头减硫
低硫煤优选与配煤
煤质筛选:通过工业分析(如X射线荧光光谱法)测定煤炭全硫含量,优先采购硫分低于0.5%的低硫煤(如部分无烟煤、优质褐煤),从源头减少硫输入。例如,某电厂改用低硫煤后,粉煤灰中硫含量从3.2%降至1.5%。
配煤掺烧:将高硫煤(硫分>1.5%)与低硫煤按比例混合(如1:3),平衡燃烧特性与硫排放,同时降低运行成本。配煤后粉煤灰硫含量可降低40%-60%。
洗选脱硫:采用跳汰选、浮选等工艺去除煤中黄铁矿(FeS₂,主要含硫矿物),减少燃烧时硫的释放。洗选可使煤中硫含量降低30%-70%,粉煤灰硫含量相应下降。
预处理脱硫技术
微生物脱硫:利用嗜酸硫杆菌(如氧化亚铁硫杆菌)氧化煤中黄铁矿,生成硫酸铁和硫酸,再通过水洗去除硫。该方法适用于细粒煤,脱硫率可达50%-80%,但处理周期较长(需7-14天)。
化学脱硫:采用碱浸(如NaOH溶液)或氧化剂(如H₂O₂)溶解煤中有机硫和无机硫,再通过过滤分离。化学脱硫可去除60%-90%的硫,但成本较高,适用于高硫煤预处理。
二、燃烧过程优化:抑制硫转化与固定
低温燃烧与分段配风
低温燃烧技术:将炉膛温度控制在850-1000℃,避免高温(>1200℃)导致硫氧化物(SO₂/SO₃)生成量激增。低温燃烧可使SO₂排放量降低20%-30%,减少粉煤灰中硫酸盐残留。
空气分级燃烧:将燃烧分为富燃料区(缺氧)和富氧区,抑制SO₂生成。富燃料区温度较低,硫主要以H₂S形式存在;富氧区H₂S被氧化为SO₂,但总量减少。该技术可使SO₂排放浓度降低15%-25%。
钙基添加剂协同脱硫
炉内喷钙:在炉膛内喷入石灰石(CaCO₃)或生石灰(CaO),与SO₂反应生成硫酸钙(CaSO₄),固定在灰渣中。例如,喷入5%的石灰石可使粉煤灰中硫含量降低40%,同时提高灰渣活性,便于后续利用。
循环流化床(CFB)技术:采用CFB锅炉,通过床料循环实现高效脱硫。床温控制在850-900℃,Ca/S摩尔比为1.5-2.0时,脱硫效率可达90%以上,粉煤灰中硫含量可控制在1%以下。
低氮燃烧与硫协同控制
采用分级燃烧或烟气再循环技术,减少燃烧区氧气浓度,抑制NOx生成的同时,降低SO₂向SO₃的转化(SO₃易与粉煤灰中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硫酸盐)。例如,烟气再循环可使SO₃生成量减少30%,粉煤灰中硫酸盐含量相应降低。
三、烟气脱硫协同控制:减少硫回流
湿法脱硫(WFGD)优化
石灰石-石膏法:通过吸收塔喷淋石灰石浆液,吸收烟气中95%以上的SO₂,生成石膏(CaSO₄·2H₂O)。优化浆液pH值(5.5-6.0)和液气比(15-20 L/m³),可提高脱硫效率至98%以上,减少硫回流至粉煤灰。
氨法脱硫:采用氨水吸收SO₂,生成硫酸铵((NH₄)₂SO₄)作为副产品。氨法脱硫无二次污染,且硫酸铵可作肥料,但需控制氨逃逸(<5 mg/m³),避免粉煤灰中氮硫复合物增加。
干法/半干法脱硫技术
喷雾干燥法(SDA):将石灰浆液雾化喷入脱硫塔,与SO₂反应生成干态CaSO₄,随粉煤灰排出。SDA适用于中低硫煤,脱硫效率达80%-90%,且粉煤灰活性较高,便于资源化利用。
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:通过床料循环和高速气流实现高效脱硫,脱硫效率可达95%以上,且粉煤灰中硫以CaSO₄形式存在,稳定性高,浸出毒性低。
四、粉煤灰后处理:深度脱硫与资源化
物理分离技术
浮选脱硫:利用粉煤灰中未燃碳(疏水性)与硫酸盐(亲水性)的表面性质差异,通过浮选分离未燃碳,间接降低硫含量。浮选后粉煤灰中硫含量可降低20%-30%,同时提高碳回收率(用于燃料或活性炭制备)。
磁选分离:对粉煤灰进行磁选,去除含铁磁性颗粒(可能吸附硫),减少硫载体。磁选后粉煤灰中硫含量可降低10%-15%,适用于高铁粉煤灰处理。
化学浸出脱硫
酸浸脱硫:用稀硫酸(H₂SO₄)或盐酸(HCl)浸出粉煤灰中的硫酸盐(如CaSO₄、Na₂SO₄),再通过过滤分离。酸浸可去除60%-80%的硫,但需控制酸浓度(<5%)和温度(<60℃),避免粉煤灰活性下降。
碱浸脱硫:采用NaOH溶液浸出粉煤灰中的硫(如有机硫),生成硫化钠(Na₂S)或硫代硫酸钠(Na₂S₂O₃)。碱浸适用于高有机硫粉煤灰,但成本较高,需结合经济性评估。
热处理脱硫
高温煅烧:在800-1000℃下煅烧粉煤灰,使硫酸盐分解为SO₂和氧化物(如CaO),SO₂通过烟气处理系统去除。煅烧后粉煤灰中硫含量可降低50%-70%,但需控制煅烧时间(1-2小时)和气氛(氧化性或还原性),避免粉煤灰活性损失。
微波辅助脱硫:利用微波加热粉煤灰,促进硫酸盐分解,同时减少能耗。微波脱硫可缩短处理时间至30分钟,硫去除率达60%以上,适用于小批量粉煤灰处理。
五、资源化利用与分级管理
分级利用策略
一级粉煤灰(硫含量<1.0%):用于混凝土掺合料、水泥活性混合材等高端建材领域,满足GB/T 1596-2017标准。
二级粉煤灰(硫含量1.0%-2.0%):经稳定化处理(如掺入石灰)后,用于路基材料、砖块制造等低敏感场景,需控制硫浸出毒性(<100 mg/L)。
三级粉煤灰(硫含量>2.0%):按危险废物管理,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或提取硫资源(如生产硫酸),实现资源化与减量化协同。
典型案例:某600MW机组粉煤灰硫控制
问题:原煤硫分1.8%,粉煤灰中硫含量达3.5%,超标2.5倍,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。
措施:
效果:粉煤灰满足一级标准,年减排硫2100吨,同时降低混凝土开裂风险,提高工程质量。
改用低硫煤(硫分0.6%)并配煤(1:2),源头减硫;
炉内喷钙(Ca/S=1.8),脱硫效率提升至75%;
湿法脱硫优化(pH=5.8气比=18 L/m³),脱硫效率达98%;
粉煤灰经浮选分离未燃碳,硫含量降至0.8%。
通过上述策略,可实现粉煤灰中硫含量的显著降低,推动其从“废弃物”向“资源”转变,兼顾环保与经济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