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如何避免粉煤灰中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

避免粉煤灰中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,需从源头控制、过程管理、末端处理、个人防护及政策监管五个层面综合施策。以下为具体措施及科学依据:

一、源头控制:减少放射性物质富集

优化燃烧工艺

低温燃烧技术:将燃烧温度控制在800-900℃,减少铀、钍等放射性核素的挥发,降低其在粉煤灰中的富集比例。例如,某电厂采用低温燃烧后,粉煤灰中镭-226含量降低30%。

分级配风技术:通过调整燃烧器配风比例,使煤粉充分燃烧,减少未燃尽碳吸附放射性核素,降低粉煤灰放射性比活度。

添加抑制剂

石灰石固化:在燃烧过程中添加石灰石(CaCO₃),与放射性核素(如铀、钍)反应生成难溶的磷酸盐或硅酸盐,固定在灰渣中,减少其迁移性。例如,添加5%石灰石可使铀的溶出率降低50%。

硫化物沉淀:添加硫化钠(Na₂S)等硫化物,使放射性核素生成硫化物沉淀(如铀硫化物),降低其水溶性,减少环境释放风险。

二、过程管理:防止二次污染

堆场规范化管理

覆盖与防渗:对粉煤灰堆场实施覆盖(如防尘网、混凝土层)和防渗处理(如HDPE膜),防止雨水冲刷导致放射性核素渗入地下水。例如,某堆场覆盖后,周边地下水铀浓度从0.2 mg/L降至0.01 mg/L(标准应<0.05 mg/L)。

喷淋降尘:定期对堆场喷洒水雾或化学抑尘剂,减少扬尘中放射性核素的扩散。研究显示,喷淋可使空气中钍-232浓度降低70%。

运输与储存安全

密闭运输:使用罐车或密闭集装箱运输粉煤灰,避免运输过程中扬尘泄漏。例如,某电厂采用密闭运输后,运输路线周边空气镭-226浓度下降80%。

分类储存:按放射性水平将粉煤灰分类储存,高放射性灰单独存放并加强防护,降低交叉污染风险。

25-(1).jpg

三、末端处理:降低放射性活性

物理分选技术

重力分选:利用粉煤灰中放射性核素与灰分的密度差异,通过跳汰机或旋流器分离高放射性颗粒。例如,重力分选可使粉煤灰中镭-226含量降低40%。

磁选与电选:针对含铁磁性颗粒的粉煤灰,通过磁选或电选去除吸附放射性核素的铁矿物,降低放射性水平。

化学提取与固化

酸浸提取:用稀硫酸或盐酸浸出粉煤灰中的铀、钍等核素,回收有价金属并减少残留放射性。例如,酸浸可使粉煤灰中铀的提取率达90%,残留铀含量低于10 mg/kg。

水泥固化:将粉煤灰与水泥按比例混合,形成低渗透性固化体,固定放射性核素。固化体抗压强度可达20 MPa以上,镭-226浸出率低于10⁻⁷ cm/d,符合危险废物填埋标准。

建材利用前检测

严格检测粉煤灰的放射性比活度(如镭-226、钍-232、钾-40),确保其符合建材标准(如中国GB 6566-2010规定,内照射指数≤1.0,外照射指数≤1.3)。超标粉煤灰需经处理达标后方可使用。

四、个人防护:减少职业暴露

作业防护装备

防尘口罩:佩戴N95或更高防护级别的口罩,过滤效率达95%以上,减少吸入放射性粉尘。

防护服与手套:穿戴防渗透、易清洁的防护服和手套,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粉煤灰。作业后及时更换并清洗,防止放射性核素残留。

健康监测与培训

定期体检:对粉煤灰处理工人进行年度健康检查,重点关注血液系统(如白细胞计数)和呼吸系统(如肺功能)指标,早期发现异常。

安全培训:定期开展放射性防护培训,教授工人正确操作流程(如密闭设备操作、应急处理)和防护知识(如扬尘控制、个人卫生),降低暴露风险。

五、政策监管:强化环境与健康保障

制定严格标准

完善粉煤灰放射性限值标准(如欧盟EN 450-1规定,粉煤灰中镭-226当量活度≤370 Bq/kg),并纳入建材生产许可审核,禁止超标粉煤灰进入市场。

加强环境监测

对粉煤灰堆场、建材使用场所(如住宅、学校)周边空气、水和土壤进行定期监测,确保放射性核素浓度符合安全标准(如空气钍-232浓度应<0.1 Bq/m³)。

推动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

政府资助低放射性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(如高附加值建材、土壤改良剂),减少高放射性灰的堆积量,从源头降低环境风险。

结论

避免粉煤灰放射性危害需构建“预防-控制-治理-防护-监管”全链条体系:通过优化燃烧工艺和添加抑制剂减少放射性富集;规范堆场管理和运输储存防止二次污染;采用物理分选、化学提取和固化技术降低放射性活性;强化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;完善政策标准并加强监管。例如,德国某电厂通过实施上述措施,粉煤灰放射性相关职业病发病率从0.5%降至0.02%,周边居民健康风险显著降低。未来需持续推广低害化处理技术,推动粉煤灰安全资源化利用,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