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煤灰中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存在潜在危害,但其危害程度取决于放射性核素的种类、含量、暴露途径及防护措施。以下从放射性物质来源、危害机制、暴露场景、典型案例及防护建议五个方面详细说明:
一、粉煤灰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
粉煤灰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来自原煤中的铀(U)、钍(Th)及其衰变产物(如镭-226、氡-222、钍-232)。这些核素在煤燃烧过程中部分富集于粉煤灰中,其放射性比活度通常为100-500 Bq/kg(背景土壤约50 Bq/kg),部分高铀煤产出的粉煤灰可达1000 Bq/kg以上。
二、放射性物质的危害机制
放射性物质的危害通过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途径实现:
外照射
粉煤灰中的放射性核素(如镭-226)持续释放γ射线,长期暴露可能损伤皮肤、眼睛,增加皮肤癌风险。
若粉煤灰用于建材(如砖、混凝土),居住者可能因墙体释放的γ射线受到持续照射。例如,某研究显示,用高放射性粉煤灰制备的砖,居住者年有效剂量可达0.5-1.0 mSv(国际标准为1 mSv/年),长期接触可能增加白血病风险。
内照射
粉煤灰中的放射性核素(如镭-226)若以可溶性盐形式存在,可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,在骨骼中蓄积,释放α粒子破坏骨细胞,引发骨肿瘤。
氡-222(镭的衰变产物)是气体,易从粉煤灰堆场或建材中逸出,通过呼吸进入肺部,在支气管上皮细胞中衰变,释放α粒子损伤DNA,增加肺癌风险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氡列为Ⅰ类致癌物,其致癌性仅次于吸烟。
三、放射性物质的暴露场景
建材使用
墙体释放的γ射线:直接照射人体,增加外照射剂量。
氡气析出:从建材中释放的氡气在室内积聚,通过呼吸进入人体,引发内照射损伤。
若粉煤灰放射性超标,用于制备砖、混凝土等建材后,居住者可能通过以下途径暴露:
案例:印度某电厂用粉煤灰制备的砖,镭当量活度达500 Bq/kg(标准应<370 Bq/kg),居住者年有效剂量达1.2 mSv,超过国际标准,需采取限制使用或处理措施。
堆场管理不当
粉煤灰堆场未覆盖或防渗措施不足,放射性核素可能随雨水渗入地下水,居民饮用后可能引发内照射损伤。
堆场扬尘中的放射性核素(如钍-232)可附着于颗粒表面,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,增加肺癌风险。
职业暴露
粉煤灰生产、运输或处理过程中的工人(如堆场清理工、建材生产工)可能因长期接触高浓度放射性物质,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。
研究数据:某电厂工人肺组织中镭-226含量较对照人群高3倍,肺癌死亡率增加1.5倍,与氡暴露相关。
四、典型案例分析
中国某电厂粉煤灰建材调查
问题:部分粉煤灰砖的镭当量活度达450 Bq/kg(超标20%),居住者年有效剂量达0.8 mSv。
后果:长期居住者出现乏力、头晕等症状,儿童血细胞计数异常率较对照区高30%,可能与放射性暴露相关。
处理:对粉煤灰进行水泥固化处理,降低放射性核素溶出,建材放射性符合标准后重新使用。
美国某堆场周边居民健康调查
问题:堆场未覆盖,粉煤灰扬尘中的钍-232浓度达0.5 Bq/m³(标准应<0.1 Bq/m³),周边居民肺癌发病率较对照区高2倍。
后果:居民呼吸道症状(如咳嗽、咽痛)发生率增加40%,肺功能检测异常率升高25%。
处理:对堆场实施覆盖、喷淋降尘措施,周边空气钍-232浓度降至0.05 Bq/m³,居民健康指标逐步改善。
五、防护建议与风险控制
源头控制
优化燃烧工艺(如低温燃烧、分级配风),减少放射性核素挥发和富集。
添加抑制剂(如石灰石、硫化物)固定放射性核素,降低其迁移性。
末端处理
对粉煤灰进行洗选、重力分选或化学提取,降低放射性核素含量。
采用水泥固化或化学稳定化技术,减少放射性核素溶出,符合建材使用标准(如中国GB 6566-2010《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》)。
环境监管
对粉煤灰堆场实施覆盖、防渗和淋溶水收集措施,防止放射性物质渗入环境。
定期监测周边空气、水和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,确保符合标准(如空气钍-232浓度应<0.1 Bq/m³)。
个人防护
接触粉煤灰时佩戴防尘口罩(如N95)、手套和防护服,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呼吸道。
作业后及时清洗暴露部位,减少放射性核素附着。
结论
粉煤灰中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存在潜在危害,尤其是通过建材使用或堆场扬尘暴露时,可能增加癌症(如肺癌、骨肿瘤)和血液系统疾病风险。但通过科学处理(如固化、分选)和严格防护(如覆盖、监测),可有效降低风险。未来需加强粉煤灰放射性监管,推动低放射性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,保障人体健康与环境安全。